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时代(二)-《乱明》
第(2/3)页
大明要加快发展,就应该与处于快速发展中的欧洲保持紧密联系。这种联系,即便是战争,也在所不惜。
所以,不管姜老大带来的是战争还是和平,对大明的前景都是好处多多。
正当林纯鸿兴奋难以自已时,王两全、黄渤的汇报几乎同时抵达了上海。
黄渤汇报,宣府的货栈筹建完毕,从宣府至天津的商道业已打通,天津的毛纺工坊正式开始运作。据初步统计,毛纺织品运至江南后,成本足足降低四成三,毛纺织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。
黄渤还提到,朝廷对他在宣府至天津的运作冷眼旁观,后来见开设毛纺工坊利润丰厚,已经有人在北京开设毛纺工坊。
这点,林纯鸿一点也不觉得意外,甚至,他知道得比黄渤更多:朱由检偷偷下令,由内织染局秘密开设毛纺工坊,赚取利润,以充实皇帝内帑。
北京开设毛纺工坊,条件不会比天津差,还可以直面北京巨大的消费市场,朝廷悄悄地发生了此等变化,林纯鸿当然求之不得。
不怕朝廷求富、求变,就怕朝廷固步自封,一味地阻碍时局的变化。
北方,终于紧步江南、荆州之后,缓慢地踏上了商业化的道路。
王两全汇报,从方城至叶县的钢轨路全线贯通,经历了第一次压力测试。压力测试的结果显示,六匹重挽马可拉动载重三百石的三节车厢,以每个时辰六十里的速度前进,每十分钟发动一列马车,一日一夜的运载量高达四万五千石。
四万五千石?将近三千吨?运输量几乎不亚于一条唐白河嘛!
林纯鸿的脑子里马上映出这个概念。
这当然是理想状态。若钢轨路正式运营,必然南北往返,马车需要错开让路,速度不可能这么快。再说,没有哪个马车站的装卸速度能达到每十分钟发动一列马车。
不过,这种交通输运方式的出现,是划时代的。从方城至叶县,三百多里,五个时辰就可以抵达,若用来运兵,算得上神兵天降!若再算上一天三千吨的运载量,可以允许荆州军承受巨大的消耗,
更何况,货运量和货运速度的大幅度提高,必将带来工坊的颠覆性变化,很多工坊可能因此消亡,更多的工坊将因此而兴起。
一切将是革命性的,林纯鸿对即将到来的变化期待万分。
不过,一想到急剧上涨的铁价,林纯鸿又觉得头痛万分。
随着方叶钢轨路的修筑,叶洛线、洛晋线及洛陕线相继进入铺轨阶段,全大明的钢铁产量极度不足,业已比一年前上涨了一倍有余。铁价的上涨,对荆州的影响极为深远,造船、造马车及军工工坊普遍开工不足,成本上扬,有愈演愈烈之势。
大明境内,铁矿倒是不少,可绝大多数都是贫铁矿,就连大冶,也属贫铁矿之列,只是由于水运方便,伴生铜矿,方才大规模开采。其余的贫铁矿,由于消耗的人力、原材料太多,运输成本过高,开采起来就是亏本的结局。
林纯鸿所知道的富铁矿,就只有琼州府。他还隐约记得,安南的铁矿多在地表,而且多是含铁量高达六成的富铁矿,只是具体在哪里,他也不知道。
不过,现在安南处于郑梉的控制之下,要想进入安南境内大规模采矿,恐怕要经历一番周折。事涉大明钢铁业之发展,林纯鸿也顾不了这么多,他正待下令秘密勘察安南的铁矿分布,工程院的一份报告呈至他的案台上。
工程院汇报,在辽阳南芬发现大规模露天铁矿,其品位高达五成,蕴含的硫、磷有害杂质极少。而且,铁矿周边就有煤矿,成本将大为降低。
工程院还考察了南芬附近的水运条件,结果表明,经盖州的辽河口上溯,至太子河进入南芬,一年中大约有八个月可通航,运输的成本也极低。
第(2/3)页